【增碳剂】的发展历程
【增碳剂】的发展历程
增碳剂作为钢铁冶炼和铸造行业的重要辅助材料,核心功能是补偿熔炼过程中碳元素的烧损,确保钢或铁的含碳量达到预期要求。随着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钢铁产量持续增长,增碳剂的技术迭代与市场扩张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本文将从技术起源、工艺革新、市场演变及未来趋势四个维度,系统介绍增碳剂的发展历程。
技术起源:从循环利用到原料革新(20世纪90年代前)
1. 早期原料的局限性
20世纪90年代前,中国增碳剂行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依赖进口产品。国内生产以循环利用材料为主,如石墨电极切屑、废旧电极和石墨块等。这类材料虽能满足基础需求,但存在不少问题:
如质量不稳定:循环材料的碳含量波动大,杂质(如硫、磷)含量难以控制,影响钢材性能;供应受限:依赖石墨电极生产企业的边角料,产量受制于电极行业规模,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钢铁需求;成本高企:进口增碳剂价格昂贵,且供应周期长,制约国内钢铁企业成本控制等。
2. 石油焦的初步应用
随着原油精炼技术的发展,石油焦作为副产品开始进入增碳剂领域。生石油焦需经1200—1350℃煅烧去除硫、水分和挥发分,才能用于冶炼。煅烧石油焦的引入部分缓解了原料短缺问题,但其硫含量仍较高(通常>1%),仅适用于对碳含量要求不高的低端钢铁生产。
工艺革新:石墨化技术突破与产业化(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
1. 石墨化工艺的诞生
20世纪90年代,国外冶炼增碳技术日趋成熟,国内通过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逐步掌握石墨化增碳剂生产的核心工艺。石墨化过程需将石油焦在2500—3000℃非氧化性气氛中处理,使无定形碳转化为三维有序石墨晶体结构。这一工艺显著提高了增碳剂性能:
碳含量提高:石墨化后碳含量可达98%以上,接近理论纯度。
杂质控制:硫含量降到0.05%以下,氮、磷等有害元素大幅减少。
吸收效率优化:石墨化结构增强了碳在铁液中的溶解性,吸收率从传统材料的70%提高到90%以上。
2. 国内产业化进程加速
进入21世纪,中国凭借丰富的低硫石油焦资源(年产量超2000万吨),推动石墨化增碳剂规模化生产。2017年,国内石墨化增碳剂产量达146.3万吨;到2021年,产量突破185万吨,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并部分出口。关键技术突破包括:
高温炉型设计:采用艾奇逊炉和连续式石墨化炉,提高能效并缩短生产周期。
原料预处理:通过配煤炼焦技术调整石油焦的挥发分和灰分,优化石墨化成效。
环保升级:引入脱硫装置和粉尘回收系统,减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3. 煤基增碳剂的探索
为进一步减低成本,1990年代起,国内科研机构开展煤基增碳剂研究。以宁夏太西无烟煤为原料,经降灰和热处理后,可制得固定碳>95%、硫<0.5%的煤基增碳剂。包头钢铁公司的工业试验表明,煤基增碳剂在平炉炼钢中可全然替代沥青基增碳剂,且吨钢成本减低约200元。然而,受限于煤质波动和工艺稳定性,煤基增碳剂未大规模普及,目前主要用于低端铸造市场。
市场演变:从进口依赖到全球竞争(21世纪初以来)
1. 市场规模扩张
中国作为全球第1大钢铁生产国,增碳剂需求持续增长。2018年市场规模约XX亿元,2020年增到XX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8%。驱动因素包括:
钢铁产量提高:2020年中国粗钢产量达10.65亿吨,占全球56.5%,对增碳剂需求形成刚性支撑。
环保政策推动:超低排放标准促使钢厂淘汰高硫增碳剂,转向石墨化产品。
出口市场拓展:2020年中国石墨化增碳剂出口量超20万吨,主要销往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
2. 竞争格局分化
高端市场:由石墨化增碳剂主导,山东银旺碳素、盘锦嘉碳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产品碳含量>99%、硫<0.03%,应用于特钢和高端铸造领域。
中低端市场:以煅烧石油焦和煤基增碳剂为主,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空间压缩。
全球竞争:卡特彼勒、利勃海尔等跨国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占据高端市场份额,但中国企业在成本控制和规模化生产方面具备竞争力。
3. 应用领域拓展
钢铁冶炼:占增碳剂消费量的70%以上,主要用于转炉、电炉和精炼炉的碳调整。
铸造行业:随着球墨铸铁和蠕墨铸铁产量增长,增碳剂需求年增速超10%。
有色金属:在铝、铜合金熔炼中作为碳源,用于控制晶粒尺寸和改善力学性能。
未来趋势:低碳化与智能化并进
1. 低碳化技术升级
氢基石墨化:利用氢气作为还原剂,替代传统艾奇逊炉的电阻加热,能耗减低40%以上,碳排放减少70%。
生物质增碳剂:以秸秆、木屑为原料,通过热解制备生物炭,硫含量<0.1%,适用于高端特钢生产。
循环经济模式:建立增碳剂生产-使用-回收闭环体系,例如将废旧石墨电极再生为增碳剂原料。
2. 智能化生产转型
AI工艺优化:通过机器学习模型预测石墨化炉温曲线,缩短生产周期15%,提高产品一致性。
物联网监控:在原料库、生产线和成品仓部署传感器,实现质量追溯和能耗动态管理。
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工厂模拟生产过程,减低试错成本并加速新工艺落地。
3. 市场需求结构变化
高端特钢需求增长: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对高强度、轻量化钢材的需求,将推动高纯度增碳剂市场扩容。
环保法规趋严:欧盟碳边境税(CBAM)实施后,低硫、低碳增碳剂将成为出口钢企的必备选择。
区域市场分化: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将带动中低端增碳剂需求增长;而欧美市场更注重产品环保属性。
结论
增碳剂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工业技术从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的缩影。从20世纪90年代的循环利用材料,到石墨化工艺的产业化突破,再到当前低碳化、智能化的转型探索,行业始终围绕“提质、降本、环保”三大核心需求演进。未来,随着全球钢铁产业格局深度调整,增碳剂企业需在技术创新、绿色制造和全球化布局上持续发力,以应对市场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欢迎随时联系我们,获取有关煅烧石油焦市场的进一步信息。我们的团队致力于为您提供深度见解和根据您的需求量身定制的帮助。无论您对产品规格、市场趋势还是定价有何疑问,我们都会竭诚为您解答。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0 个回复